中国微企网
南沙自贸区探索出大量改革创新的举措 为全国改革创新贡献“南沙模式”
发布日期: 2021-06-30 15:18:37 来源: 羊城晚报

几十年风云激荡,南沙,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渔村正建设成为一座国际化滨海新城;从广州最南边的一隅,成为了广州唯一城市副中心。这惊人转变的背后,离不开创新二字。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既是南沙发展真实的写照,也是企业发展的“南沙基因”。尤其是南沙自贸区成立以来,探索出大量改革创新的举措,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创新贡献“南沙模式”,并孕育出众多科技创新的产业和企业。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南沙被赋予新的使命,就是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方面再次担当尖兵。

目前南沙区“一城(南沙科学城)、一岛(国际金融岛)、一论坛(大湾区科学论坛)、一‘特区’(国际化人才特区)”的科创格局已初步形成。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百年科学城正蓄势待发。站在新的起点上,一幅“科创硅谷”的美好蓝图正在逐渐绘就。

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

在南沙北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一片热火朝天,千余名工人正夙兴夜寐奋战。6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核心区首栋主体结构顶层开始浇筑,为6月30日港科大广州校区第一栋主体结构封顶节点奠定基础。

而在南沙南部,塔吊林立,到处机器轰鸣。此前,南沙科学城科创交流中心已经落成,这是南沙科学城首座落成的公共建筑,未来将作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交流场所,同时也是向社会展现广州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世界一流科学城的重要载体。

距其不远处,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均已启动作业。规划总面积达99平方公里的广州南沙科学城正一步步从蓝图走向现实。

南沙科学城聚焦的是海洋、能源、空天、信息、生物等领域。今年3月初,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首批入驻项目关联的中科空天飞行科技产业化基地项目在南沙动工建设,预计年产30发火箭。

借力高端科创资源布局,“上天”“入海”将逐步成为南沙的现实图景,形成湾区科技创新增长点、带动极。

“我们将充分发挥创新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作用、引领作用,坚持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融合发展,协同发力。随着原始创新的基因注入南沙,南沙的航天产业、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加速集聚。”南沙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谢明表示。

为积累原始创新资本,广州市正加快推动在穗创新资源向南沙科学城、明珠科学园集聚,目前已集聚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中科院南海所和植物园等十余家中科院系列高端科创平台以及13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汇聚17个院士团队。

依托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顶尖科研力量,南沙正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推动高端优质资源落地转化,着力将南沙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高地,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主要承载区。

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集聚

今年4月,华为(南沙)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在南沙揭牌,该中心由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华为共建,将立足南沙,汇聚华为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技术、能力和资源,助力南沙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创新领先高地。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代表,南沙重点发力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科技攻关,打造动能转换新引擎。

目前,南沙已引进300多家掌握自主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企业,其中包括云从科技、小马智行等“独角兽”企业。未来,南沙将发挥广州南沙国际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广州智能软件产业研究院、科大讯飞华南人工智能研究院、云从人工智能视觉图像创新中心等四大人工智能平台型机构作用,加快建设人工智能价值创新园区,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产业化。

作为南沙本土企业,广东医谷深切感受到南沙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广东医谷产业园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谢嘉生介绍,目前园区已经集聚生物医药企业200余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0家。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伟也感同身受,晶科电子充分发挥了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机构,密切科研合作的优势,与多所高校科研机构共同先后承担多项重大科技项目,通过自主创新协同发展保持提升公司的研发能力,可以说晶科电子的发展是融合了粤港台,特别是大湾区两岸三地协同创新发展的典型案例。

目前南沙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仍在不断提升。数据显示,2020年南沙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4家,同比增长53.1%;有效期内高企累计682家,同比增长16.2%;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35个,是2015年的3.4倍,集聚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3家,占全市1/5。

营造创新环境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创新载体等“硬件”的支撑。随着中科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科研机构的布局,南沙基础性研究薄弱正不断改善。

今年3月,南沙区科技局发布了《支持南沙科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若干政策措施》,对“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人才支撑、生态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给予扶持。

与此同时,南沙对人才的吸引力也在大幅提升。今年2月以省的名义印发《广州南沙新区创建国际化人才特区实施方案》,围绕建设融通港澳、接轨国际的人才发展环境,聚焦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使用等人才发展关键环节提出创新举措。人才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落实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和人才绿卡制度,2020年发放人才奖励5.3亿元。南沙区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至11429人。积极探索“精准特派”等揭榜挂帅新模式,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目前,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承接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改革任务,线上平台已正式运营,推动2450名全球高端科技人才成功入库,入库企业1547家,吸引了303家优质特派员派出单位入驻,共有587项技术需求对接成功,合同金额1.17亿元。

创新的种子茁壮成长需要推动生态优化,不断厚植创新创业“天然土壤”。2019年,南沙出台了国内首个自贸区制度创新地方规范性文件,《广州南沙开发区(自贸区南沙片区)制度创新促进试行办法》提出,鼓励包括个人在内的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制度创新,并明确相应激励保障,以及建立具体化、条件化创新容错机制等;此外,重点明确制度创新基本程序,并强调以此避免重复创新、促进协同创新等。

在南沙,人人参与创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站在新的起点上,放眼望去,南沙正朝着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方向前行,把创新的旗帜举得更高。(作者:张豪、南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