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晚清时期儿童节带孩子玩什么?跟着文字记述和相机镜头一窥过去
发布日期: 2021-06-01 15:43:57 来源: 北京日报

儿童节带孩子玩什么?现代人的选择太多了,游乐场、海洋馆、水上乐园、博物馆应有尽有。如果没有时间外出,也可以随意挑选新奇的玩具、绘本当礼物。晚清时期可没有这么丰富的选择,彼时的童年生活有哪些乐趣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何德兰的文字记述和相机镜头,一窥其中的点点滴滴。

何德兰(Isaac Taylor Headland)是美国美以美会传教士,1890年来华后担任汇文书院教习。他在北京工作生活近20年之久,一方面与达官贵族来往颇多,曾多次为光绪皇帝翻译并提供西方书籍,其夫人则是慈禧太后及清朝众多达官贵妇的家庭医生;另一方面,又特别关注北京儿童的生活,学生们课余时玩的游戏,大街上嬉戏玩乐的孩童,中国保姆给孩子们哼唱的歌谣,都是他观察的对象。

100多年前的中国,内忧外患,饱受欺凌,但何德兰发现,孩子们的生活并不寂寞乏味。街头儿童口中总有唱不尽的儿歌,比如《小耗子上灯台》:小耗子,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哭着闹着叫奶奶,奶奶赶集还在外。小耗子急得直挠腮,急中生智把头拍。卷成小球滚下来,摇摇晃晃逃得快。这首时至今日仍被传唱的儿歌(版本各异),被何德兰在《中国的男孩女孩》一书中毫不吝啬地赞美,“比那首英语国家的儿歌《杰克和吉尔》更值得向人们推荐”。

何德兰特别调查了老北京孩子们所玩的游戏,他发现这是“一座迄今为止还没有被人发现的宝藏”,游戏的种类多到无法统计到底有多少种。孩子们凑在胡同口,只用木棍、石块、头顶的辫子等简单的道具,甚至什么也不用,都可以玩得兴奋不已、笑声不断。

猫捉老鼠、老鹰捉小鸡、击方块、找金子、跑马城……这些现在听来或熟悉或陌生的游戏,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他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是“剥蛇皮”。听名字有点瘆人,其实很考验小伙伴之间的默契程度。

孩子们排队站成一条直线,身体前倾,一只手从胯下伸到屁股后,抓住后面那个孩子的手,一只手抓住前面孩子的手,彼此连接形成“人链”。接着,所有人开始倒退着走,最后面的那个孩子最先躺下来,他前面的孩子跨过他,继续后退,也躺下来。就这样进行下去,躺在地上的孩子正好头脚相接,而手则一直紧拉着不放,这样组成一条直线。接着,最后一个躺下的孩子又站起来,他还要跨在仍然躺在地上的孩子上方,其他孩子按顺序慢慢站立,直到所有的孩子都站直,松开手,游戏结束。

在习惯了玩手机的现代孩子看来,这个游戏似乎太简单了,但何德兰却看到孩子们玩起来“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和现代孩子一样,清末的孩子们也有玩具。虽然没有奥特曼、变形金刚、芭比娃娃,但在孩子们眼中,玩具一点儿不贫乏。空竹、陀螺、风车、羊拐、泥人、兔儿爷、拨浪鼓、走马灯、黏土做的哨子、木头和黏土制成的玩具车,中国官员的家里还有给孩子玩的成套积木,积木可以拼出“凿壁借光”“李白捉月”等典故的图形……

老北京街头的马戏和杂耍表演也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何德兰经常看见艺人挑着扁担或拉着大车走街串巷,在孩子们聚集的地方撂地表演。孩子们看节目看出了很多门道,他们知道每一个动作的难度系数。看狗熊翻跟头,他们兴味索然,因为太容易了;当狗熊站立,用爪子来回转动将近两米长的大刀,他们才开始喝彩:“太棒了!”“真是不容易啊!”

童真与乐趣之外,何德兰还注意到了普通儿童生活中令人心酸的一面。有一首儿歌《小秃儿》这样唱:

小秃儿咧咧咧,南边儿打水是你爹,你爹戴着红缨帽,你妈穿着乍板儿鞋,走一步趿拉拉,十个脚趾头露着仨。

如果穷人家的孩子生病了,那就更不幸了。他(她)只能躺在硬邦邦的炕上,听天由命。“他吃的东西很粗糙,对一个生病的小孩的胃来说很不适宜。给他看病的大夫可能会很仁慈、和善,但医术不一定高明。”有一首儿歌唱的就是这种情况:

小女病得重,请来一郎中。郎中把药开,药方真奇怪。蚊子肝,跳蚤心,苍蝇翅膀做药引。

100多年后的今天,孩子们的生活早已今非昔比。衣食无忧的童年里,精致奇巧的玩具取代了朴拙简单的玩意儿,层出不穷的益智游戏取代了街头巷尾的嬉闹,但不管是哪个年代,孩子们玩乐时的童趣大抵是相通的。

(原标题:晚清童嬉)

来源:北京日报

图文作者:张永炳

标签: 传教士,晚清时期,儿童节,童年生活

资讯播报
24小时热点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