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江苏南京仙林街道探索社区发展:创新网格化服务 合力整治地下室
发布日期: 2021-04-12 16:09:03 来源: 人民日报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如何使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江苏南京仙林街道做出探索:创新网格化服务,纵向上,将辖区划分三级网格;横向上,按照居民小区、商业街区、建筑工地等类别,划分为十大类439个网格“同心圆”,共建美好社区、共享服务设施、共治基层事务,让社区变得更加美好。

近日,记者来到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街道仙林新村75岁居民陈月英的家,受邀先到楼栋的地下室参观一番。这可真奇怪,一个老旧小区的地下室会有啥看头?

没想到来这儿一看,还真是别具一格——两边各60多平方米的地下空间,被干净利落地平分成12间隔断,正好对应了这栋6层楼的12户人家,透过上方栅栏,可以看见里面码放着整整齐齐的杂物和日用品。最值得一提的是,粉刷一新的地下室的公共空间被布置成一个“文化走廊”,贴有小区网格员的照片、电话和便民服务通知,挂着居民们自己谱曲的《居家安全歌》,还将每户人家的家风家训设计成墙面装饰,常常吸引小区居民驻足。

“小小的地下空间,反映出居住社区的巨大变化,我们在这里生活得越来越好。”陈月英说。

共建:合力整治地下室

直到3年前,地下室一直都是陈月英心里的一块大石头。

仙林新村是拆迁安置小区,居民们来自于仙林农牧场。陈月英1999年入住小区时,原本规划用于停放自行车的地下空间,被一些居民用木板、铁皮、砖石等私自搭建、分隔成1056个大大小小的地下空间,存放锄头、耕具等物品。

问题来了。没有抢到空间的居民,心里不平衡,整天吵吵闹闹,甚至将地下室堵住锁死,任谁都无法使用;抢到空间的居民,有的搬来煤气罐生火做饭,有的存放着汽油罐和轮胎,还有的开设钟点房和麻将馆,安全隐患多、环境脏乱差,街坊邻居苦不堪言。

“近年来,居民们对社区建设有了更多期待。”仙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金娣介绍,2010年起,该街道创新网格化服务,将辖区划分为10个一级网格、156个二级网格和1786个三级网格,具体到驻区各个单位和居民的楼栋、单元。

仙林新村社区网格员戴美荣告诉记者,社区10名网格员下沉39栋居民楼,反映群众需求、协调不同意见、化解矛盾纠纷,这几年实施了外墙出新、杆线入地、路面绿化等受欢迎的小区建设项目。

为了解决地下室难题,社区网格员尽心尽力,不断督查规劝,但涉及装修成本、出租收益等因素,“地下室难题”尽管得以缓解,却始终难以根治。2017年,仙林街道领导带头,社区网格员、居民志愿者、物业工作人员分成6个工作组,挨家挨户做工作。

“我们放弃休息时间,每天分析情况,清住户、清杂物,再出新、再分户。街道搜集下岗再就业信息、社区解决各类民生小事,物业帮助寻找临时存货地点……最多的一家上门36次。”戴美荣介绍,历时10个月,群众由刚开始不理解不配合,慢慢意识到这是共同的家园,从而变为参与支持,动手腾退改造地下室。多年的居住隐患终于去除。

“如何进一步汇集多方合力、织密织细网格,地下室整治进行了一次探索。在此基础上我们用创新机制固化下来。”孙金娣介绍,除了纵向上划分三级网格之外,又在横向上按照小区、商业街区、建筑工地、农贸市场等类别,划分了十大类439个网格“同心圆”,对同类别的网格进行“合并同类项”,让各方向力量都向前迈进一步、共同建设更美好的居住社区。

共享:服务站变服务街

来自江西的邹小美,曾打算照顾儿媳妇出了月子、孙子长大一点就回老家去安度晚年,现在她却打算留下不走了,“就在这里养老”。

邹小美所指的就是位于仙林街道最偏远的南大和园小区。2012年刚落成时,交通不便、缺少配套,连买菜都要折腾两小时。现在,就算是刚刚搬过来、人生地不熟的居民,办事也基本不用出小区大门。

这样的变化,联系和园社区的街道副书记庞博体会最深:“和园小区最初是南京大学教职工居住区,建设时没有社区配套用房,只有一间服务站提供基本服务。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街道与学校协调,南京大学拿出1300平方米场地用于社区建设,街道在此基础上建设了13个公共服务空间。”

走进该小区,是逐步建设落成的服务街。记者看到,服务街分为4个部分:在一站式服务中心,居民可办理从出生证到死亡证、从劳动保障到困难救助便民服务事项;在助老中心,设有针对老年居民的养生馆、敬老阁、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助小中心,有备受孩子们喜爱的书画社、小布学堂、约读书屋;在综合中心,开设了舞蹈室、琴房等兴趣小组的活动空间,让居民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

邹小美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白天孙子孙女上学后,她就到兴趣小组跳跳健身操,和队友们排练节目;中午一个人不想做饭,就到敬老阁吃饭,花10元钱就有两荤两素;孩子们放学,到约读书屋写作业,周末还有社会组织指导绘本阅读和兴趣辅导……

“买菜办证不出小区,各类活动场地也常年人气爆棚。”邹小美说,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从健身保养到精神文化全方位的服务保障,“以后我就在这里安心养老了!”

庞博告诉记者,小区、商业街、高校、工地等各类“同心圆”的资源和力量交汇,更好地服务了小区居民:服务街的建设资金来自组织部门的为民服务资金,教育、民政及侨联等条线部门也提供了政策或资金支持。

在配套服务上,这几天,邹小美还收到了一个好消息:小区两个大门的红外测温仪已经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居民又多了一道保护”。“小区人员面广量大,急需能适应温度变化的测温装置。”社区物业经理潘家诚介绍,物业将相关需求反馈给社区,社区立刻在为民服务资金中排出计划,通过提案、公示、比价、招标等一系列程序,采购安装了5台红外测温装置,得到了居民一致肯定。“汇集各方合力的‘同心圆’机制,作用真不小!”潘家诚说。

共治:小区多了志愿者

在金陵家天下的小区业主群里,经常发布最新通知,这些信息很多是由居民志愿者搜集上传的。每天早晚两次,志愿者们轮流值班,进行卫生死角的检查、安全隐患的巡逻、门外单车的整理。小区环境日益美观,盗窃案件逐年下降。

去年以来,不少人注意到,小区还活跃着一群外国志愿者的身影。来自比利时的卡明丽就是其中一位。在小区245户居民中,有相当一部分在附近国际学校、外资企业、高校院所工作的外国人,最高峰时住有一半外国居民,目前共有100多名。这也是南京全市的7个“国际社区”试点之一。

1996年到南京大学读书后就留在南京定居的卡明丽,是很多外国居民眼中的“老南京”,常给一些初来乍到的外国居民提供一些买菜、购物等生活信息,也帮着调解过因文化差异导致的邻里矛盾。

已有10年志愿服务经验的鞠亚平坦言,在国际社区,由于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外国志愿者在沟通信息、传递意见、反映问题等基层自治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所有志愿者的带动下,居民们更加关注和投身社区事务,去年举办的啤酒音乐会和义卖活动吸引了不少人参与,大家还对垃圾分类、文化建设提出积极建议。”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吕庆祥坦言,社区治理不应只是社区干部和物业人员的事,在小区“同心圆”内部,居民志愿者凝聚起基层共治的重要力量。

据介绍,目前街道已组建了“万家欢”“搭把手”“百事帮”等56支志愿服务队,共有志愿者1万多人。该街道连续62个月在南京城市考核中位列第一,先后获得“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记者姚雪青)

标签: 南京仙林街道,网格化

资讯播报
24小时热点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