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看新济南的2020崛起之路 拾级而上!
发布日期: 2020-12-16 15:22:02 来源: 大众网

今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身处加快发展关键时期的济南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记者从12月15日召开的市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获悉,今年以来,我市主动融入、服从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深入落实强省会战略,抓住省市一体化推进济南加快发展的有利契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打造“五个济南”,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积极进展。

全力以赴众志成城

济南战“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我市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着力抓好疫情防控,在副省级城市中首个实现本地确诊病例“零新增”,连续307天无本地新增确诊病例。

织密织牢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疫情防控网。在疫情防控一线建立临时党组织1100多个,3.4万名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党旗始终在疫情防控一线高高飘扬。在全省率先启动抗疫一线“火线提拔”,重用表现突出的干部51名。

全力以赴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及时调整优化指挥体系,动态优化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方案,跟进调查处理疫情防控责任不落实问题。严防外来输入,对境外入济人员实行集中隔离、核酸检测、跟踪管理“三个100%”,对重点地区入济人员严格落实服务管控措施;强化重点环节重点场所管控,全面普及健康通行码。严守重点人群检测防线,对15类重点人群“应检尽检”,加密冷链食品和环境、人员检测频次;全市核酸检测机构达89家,日检测能力21.7万份,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位。建立覆盖343家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系统和发热症候群监测网,严控院感风险,所有区县建成感染性疾病科,市疾控中心迁建、省市共建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等公共卫生“六大中心”项目加快推进,扎实做好秋冬疫情防控工作。

此外,我市主动服务全国疫情防控大局。先后派出7批次、125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全市累计捐款1.68亿元,支援湖北黄冈医疗物资178吨。

我市还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复学工作。在全省率先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积极应对疫情“17条”政策措施,推出恢复生产生活保障措施“23条”,工业复工复产率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一位。扎实开展复学复课,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和52所驻济高校平稳有序开学复课,中考、高考顺利完成。

抢抓历史机遇

在落实黄河战略中锚定发展新坐标

围绕贯彻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我市制定出台《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行动的意见》,主动融入黄河战略、积极服务黄河战略、担当引领黄河战略,努力成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在战略定位上,我市紧扣黄河流域中心城市的定位,努力打造大江大河治理的标杆示范、生态文明建设的标杆示范、高质量发展的标杆示范、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标杆示范。

在战略目标上,我市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的战略目标为重要参照系,对标谋划济南“十四五”期间和未来15年的发展,全面落实“强省会”战略,全力争创国家中心城市。

在战略布局上,我市立足济南进入“黄河时代”新阶段,主动适应城市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研究提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全力推进济南全域统筹协调发展。

在战略举措上:实施规划引领、黄河安澜等十大行动,以项目建设引领支撑黄河战略落地。

毫不动摇贯彻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交出靓丽“成绩单”

面对疫情冲击,我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前三季度,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248.4亿元,位居全国20强,增长3.1%,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4个、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53.3亿元,增幅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

确立工业强市战略,制定出台“工业强市19条”,聚焦重点产业推行“链长制”。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全市独角兽企业达到4家,累计培育省级瞪羚企业145家、专精特新企业567家。实施“工业投资三年倍增计划”,投资增长20.7%,增速居全省第一位。上云企业突破4万家、居全省第一位,数字经济规模占GDP比重42%。

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综合创新水平指数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位,获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2.6%。正在组建2家山东省实验室,新增省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6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到856家,技术合同交易额、新布局创新创业共同体数量、省重点实验室总量均居全省第一位。海外引才认定数、“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均居全省第一位。

数据显示,1月至11月,27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145.8亿元。争取4个批次401.3亿元专项债券,额度居全省第一位。

我市还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强力推进污染防治,1月至11月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3.6%,空气质量优良率增加13.3个百分点,7个国控河流断面水质全部达到考核要求。强力推进脱贫攻坚,21.13万贫困人口、1006个贫困村脱贫成效进一步巩固提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826元,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轻医药负担1.9亿元。高标准打造105个齐鲁样板村、16个乡村振兴示范区,培育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250家,打造138个“乡村振兴党建联合体”,集体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基本“清零”。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

“活力之城”加速崛起

今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攻坚。加快省级以上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市场化改革方向,大力实施职能瘦身、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开发区内设机构数量压减51.4%,发展活力显著增强。稳妥推进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新增上市企业8家,上市企业总数达到45家。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在副省级以上城市中第一个全面放开落户限制,落户人数是同期1.3倍。深入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全面启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

持续深化流程再造。狠抓全省流程再造“1+12”、优化营商环境“1+18”改革方案落实落地,196项市级行政许可纳入“市县同权”改革。率先推进“一业一证”“一链办理”改革,企业开办实现“半日办结”、黄河流域省会城市“跨省通办”,商事登记实现无人工“秒批秒办”,市场主体总量达128.9万户。我市政务环境排名全国第五位,荣获2020“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

加快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推出330项改革措施。大力开展“双招双引”,引进市外投资1800亿元,增长20%。柬埔寨总领馆落地济南,领事机构实现零的突破。新开通国际货运航线10条,欧亚班列开行数量居全省第一位。济南综保区进出口额增长5.5倍,章锦综保区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践行全周期管理理念

城市功能品质持续完善

我市以深化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实施魅力泉城建设十大专项行动,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建设,打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城市环境。

全面推进重大交通设施建设,济莱高铁、济郑高铁、黄台联络线加紧建设,“米”字型高铁网日渐成型;大东环、济泰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机场北指廊基本建成,二期改扩建工程加速推进,旅客吞吐能力提升至2600万人次;轨道交通2号线全线贯通,二期开工建设;小清河复航工程完成航道拓挖疏浚。开工建设各类公园131处,建设生态廊道151公里。

加快“城市大脑”提升,智慧济南时空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通过国家验收,连续三年蝉联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

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拆除违建308万平方米,基本建成省棚改项目安置房23575套,完成年度任务的126.3%;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取得新突破,新开工安置房16083套,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拆迁6250户、108.6万平方米,我市被国务院评为“国家棚改激励城市”。扎实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筹集各类租赁住房5.69万套(间)。积极推进垃圾分类,打造示范片区76个、示范社区(村)588个,示范区域覆盖2421个居民小区。

持之以恒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连续三年位列28个省会、副省级城市年度测评第一名。

济南时报 王锋 摄

始终坚持人民至上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我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市民,济南入选“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幸福感指数排名全国第三。

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加大民生投入,1月至11月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8.6%,扎实办好23件民生实事,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居副省级城市第三位。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144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7%,各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

不断强化社会保障。落实稳就业26条措施,城镇新增就业15.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3%。打好社保费“减、免、缓、返、补”组合拳,为6.6万家企业发放稳岗补贴6.2亿元,为14.4万家企业减免社保费160.29亿元。落实“一降三缓”医保政策,减轻企业负担36亿元。实现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16连涨、失业金待遇标准14连涨。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服务设施达到2142处、床位6.3万张。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各类救助资金7.58亿元。

标签: 崛起之路

资讯播报
24小时热点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