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金融业改革开放再出发 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发布日期: 2020-11-25 10:53:18 来源: 金融时报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部署,对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当前我国应对国内外局势变化的主动举措,也是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在这一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金融业将迎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金融机构、监管部门又当如何积极作为、应对变局?对此,多位专家、学者表示,金融机构应该及时补齐业务短板,优化服务,更好地支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

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补上产业链金融短板

作为全球产业链的重要一环,中国产业升级成为全球价值链升级的“推进器”。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程实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据WIPO和CB Insights数据,当前中国已具有全球第一多的年度国际专利申请量,第二多的“全球百强”科创集群,第二多的新经济“独角兽”。基于此,通过有针对性地补短板、锻长板,中国经济有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加速产业升级、迈向全球价值链上游,同时也将撬动全球价值链升级。

程实进一步表示,中国金融业在调配和优化社会资源流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伴随国际资本流入和市场准入放宽,国际金融机构料将提速进入中国市场。全球竞争者的涌入将激活鲶鱼效应,也将加快国内金融行业资产定价、风险管理、资金融通等核心能力的提升,进而在宏观层面优化资源配置。

《金融时报》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宗良认为,顺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求,当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强对外投资,为高科技产业(如芯片制造)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更加安全且可替代的产业链提供资金支持。而目前,金融业在促进产业链金融发展上仍存在一些短板。

“金融业还存在业务范围相对狭窄、科技投入和技术储备不足、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未来应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提升供应链融资服务水平,加强信息整合,有效支持建立互利共赢的新型全球产业链体系。”宗良表示。

除了对中国金融机构加速转型和优化的建议外,宗良还提出,要引入外部资本和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国的高端制造产业发展。他表示,金融机构要在国际市场上募集更多资金,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居民消费产品的转型升级。

金融双向开放再深化 新格局倒逼技术升级制度完善

如上述两位专家所言,在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过程中,金融服务优化至关重要。而其中,以开放促改革既是过去四十多年来的发展经验,也是为未来金融业改革的重要抓手,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在程实看来,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业的双向开放已成必然趋势,而中国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及早筹谋,修炼内功。他提出,为应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要在新发展格局中加速数字化转型。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金融科技应用场景大幅增多。运用大数据风控、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评估交易对手风险,搭建动态准入池,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境内外资本的流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动态监控跨境资本的频繁流动。从市场竞争角度看,金融科技则成为中国本土金融机构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外资金融机构具备更成熟的全球市场经验和高端技术产品,外资银行业务准入的放宽将会对本土金融机构形成全新挑战。而金融科技通过洞察用户需求、提升渠道效能以及精准防范风险,将显著增强本土金融机构在开放市场中的抗压能力。”程实表示。

宗良则认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金融机构的内外布局也会因势而动,这需要相关政策、制度体系配套调整。未来可以考虑逐步放开政策,给予境外金融机构牌照,为其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需进一步完善金融制度环境,进一步推进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

据宗良判断,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中资金融机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可能将面临一些挑战,但这些挑战是可以克服的。“中资金融机构应当充分了解和遵守被投资国家的监管规则和法律,避免因违反当地特殊的法律和监管规则而使自身的国际形象受损;同时,中资金融机构应当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具体的,要优化境外机构的人员结构、雇佣被投资国家的高素质金融人才、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此外,良好的风险防控能力是重要基础,中资金融机构需要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特别是对汇率风险等的防控能力。”

标签: 金融业改革

资讯播报
24小时热点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