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全球科研城市北京蝉联第一
发布日期: 2020-09-21 08:43:56 来源: 北京商报

首次发布“半导体光电子器件及集成技术”“新型存储器件及集成研究”等一批最新突破技术;集中推出强化高价值专利运营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措施等一批创新政策;披露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中关村全球科技园区创新发展指数2020……

9月19日,2020中关村论坛发布会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会议中心举行,首次发布8项重磅创新成果与政策、5项科创指数与研究报告、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其中,推出措施支持首创产品市场应用格外引人关注,此外,在论坛期间的技术交易板块,一批高价值技术达成交易,最大签单金额达1.2亿元,初步形成“全球买、全球卖”的格局。

首创产品最高补贴200万

会议期间,中关村管委会主任翟立新分析了当前首创产品进入市场面对的诸多瓶颈。例如,缺乏运营机构,由于首创产品缺少相应认证检测及应用业绩,在市场上很难卖出;供需信息不对称,首创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这都是打通首创产品进入市场临门一脚的关键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翟立新在发布会上发布了《关于推动中关村首创产品市场应用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对首创产品进行了界定,技术水平处于国际或者国内的首创产品,既包括创新产品,也包括面向特定应用场景形成的系统解决方案。《若干措施》规定,为支持中关村首创产品首次进入市场,按不超过首次进入市场合同金额30%比例给予首创产品研制单位资金支持,国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200万元,国内首创产品补贴上限100万元。

同时建立中关村首创产品保险补偿机制。对首创产品研发单位给予保险费补贴支持,按照所投保险费80%的比例给予补贴,每年每家企业支持资金不超过1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面对初创企业融资难题,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联合中关村管委会共同启动了“创信融”平台。据了解,该平台作为全国率先利用“金融管理大数据+金融科技+政府政策配套”三位一体的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轻资产难题;通过“全流程”线上化、“大数据”技术化等手段,解决商业银行风险责任认定、企业信息不对称等难题。

截至目前,该平台一期建设已完成。工商银行北京市分行、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关村银行等3家首批试点机构已在平台上推出小微企业专属产品——创信云贷、信e融、创捷通,并于近日完成放款22笔、金额1542.8万元,预计推动商业银行向小微和科创企业释放信贷资金超百亿元。

首发量子直接通信样机

发布会期间,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的原创成果相继发布。例如,清华大学教授龙桂鲁团队于近期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台具有实用价值的样机,完成全部设计功能和长时间稳定性检测,实现了10公里光纤链路4kb/s通信速率的量子保密电话,推动了量子直接通信的实用化发展。

“随着超级计算机和量子计算机的发展,通信安全受到严重威胁,能防范窃听的量子保密通信受到广泛重视。”据龙桂鲁介绍,该团队原创性提出的“量子直接通信技术”理论,创新性发展了保密通信理论。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拉约斯·翰佐评论指出,量子直接通信“将香农通信理论保证的噪声信道下的可靠通信,提升为更高层面的既有噪声又有窃听信道下的可靠和安全通信”,“将量子通信从窃听感知发展为既窃听感知又窃听阻止”。

此外,北京微芯院首次提出模块化、标准化区块链底层平台技术,研发新型区块链底层平台——“链工场”,将打破底层平台以国外为主流的局面,推动区块链生产由手工作业模式到自动化装配生产的技术革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成功研制了一系列自主可控的光电子器件,并为诸多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稳定支持。

全球科研城市北京蝉联第一

科技潮流引领下,北京创新在全球扮演着什么角色?作为创新引领力量之一的中关村产业园,在全球科技园区中动力几何?

发布会期间,施普林格·自然联合清华大学面向全球发布了《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0》。该报告在全球范围内研究遴选出30个城市,构建三级指标体系,系统反映全球主要科技创新中心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和水平。截至目前,综合排名前十的都市圈已出炉,北京位列第五名。

不仅如此,多维度指征显示出,北京在全球科研城市中表现继续蝉联榜首。施普林格·自然创始人戴维德·斯文班克斯在中关村论坛上发布了《自然指数——科研城市2020》最新数据和研究成果。通过追踪独立精选的82种高质量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2019年在自然指数的表现;同时,还对入围城市科研人员在自然指数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指数,以及该城市发表份额对本国份额的贡献率做了统计。综合考量后,北京位列榜首。

根据研究数据,中国除京、沪两地外,南京、武汉、广州和合肥四个城市也入选全球科研城市排名前20位。其中,南京、武汉、广州和合肥分别位列全球科研城市第8名、第13名、第15名和第20名。

“全球买、全球卖”格局初步形成

蓄势激发新动能,打造新的增长极。会议期间,6个创新平台与集聚区相继发布,横跨人工智能、高级别自动驾驶、空天产业、生命科学等高精尖领域,并打造中德合作、中日合作全球示范意义的国际合作平台。

例如,北京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项目目前已集聚奔驰、宝马、Ameco、博世、威乐等60余家德资企业,年产值超过500亿元;空天产业聚集区“星谷”位于中关村科学城北区,打造全国空天产业创新高地,近期实现500亿元、远期实现10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生命谷”项目定位为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将集中力量打造北京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

此次中关村论坛技术交易板块表现夺目。板块汇聚线上+线下7000多个优秀技术成果、300多家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集中推出200多个国内首发产品,重点推介300多个国际领先技术项目,推出首个产业创新领先技术百强榜单,促成一批高价值的技术交易,最大一单签约交易金额1.2亿元,初步形成了“全球买、全球卖”的格局。

在论坛展览板块,有11个国际组织和800余家中外科技企业参展参会。论坛首次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云上论坛直播和视频的观看数量达到1.28亿人次,论坛相关信息阅读量累计超10亿人次。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刘瀚琳

·声音·

不堵车、自识别的智慧交通长啥样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王晨婷)9月18日,2020中关村论坛智能+交通平行论坛在京举办。来自国内部委、高校、研究机构的顶尖专家学者,国内外智慧交通、互联网、新业态领域的头部企业共话智慧交通的现状与未来。

智能交通听起来复杂,其实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公众出行智能化服务方面,公交卡的用户全国已经接近5亿,部分城市也实现了跨城市、跨区域之间的联网通用,车辆和手机导航全面普及,用户达到7亿以上。城市慢型交通的概念越来越受欢迎,共享单车注册用户已经超过4亿。”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理事长李朝晨介绍。

而随着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智能交通正往“智慧交通”逐渐转变。国家于2019年发布的《交通强国的建设纲要》也已描绘好蓝图:提出要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各项新技术与交通行业的深度融合,要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要广泛应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新型智能装备和设施,开发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体系。

“智能交通未来的发展,网联化、协同化、智能化是一个大的方向。”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理事长关积珍谈道,“我个人认为,原来我们主要聚焦于智能化的管理和智能化的决策,现在是时候将智能化的服务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面向公众出行的智能化,它的产业潜力、服务潜力都非常广泛;其次就是车路协同,以及基础设施智能化”。

北京地铁预约出行技术已率先在昌平线沙河站和5号线天通苑站等站开展试点。根据目前统计的数据显示,相比普通乘客,预约出行乘客平均节省了3-5分钟排队等候时间。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院长郭继孚认为,“在一个信息化即将更加普遍的时代,‘预约’预示着我们的未来。未来城市交通可能会变成一个预约交通,使我们的出行更加精准、更加可控”。

滴滴出行副总裁丁能介绍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的可能性。“比如我们对15分钟后出行的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5%。针对拥堵治理,滴滴开发了一套全方位的系统,实现交通态势的全盘掌控、交通拥堵的成因分析等。比如我们和济南交警合作,把济南全程的交通态势线上化,系统运行以后拥堵大大缓解,每天为市民节省3万多小时的通行时间,年均可以减少4.4万二氧化碳的排放。”

数字转型要推出“AI+”应用场景

北京商报讯(记者 陶凤 吕银玲)数字技术、5G应用正快马加鞭地赶来。9月19日,中关村论坛全球科技创新智库论坛上,多位与会专家及代表对数字技术等科技创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认为,数字技术将构建新的产业生态。“近年来,我国数字技术发展尤为活跃,向生产生活领域和公共治理领域广泛渗透。疫情期间,线上零售、线上教育、远程办公、视频会议等,丰富了5G应用场景,进一步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路径。”

目前,北京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脚步正全面加速。全市研发投入强度达到6%左右,技术合同成交额近5700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13.1%。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医药健康为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在此基础上,王一鸣建议,北京要以数字化转型为契机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更新创新理念,培育数字化创新生态。他指出,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引导产业链向资金链、价值链、创新链拓展。加快5G、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将北京打造成为具有互联网基因、创新驱动的城市。以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为重点推进垂直行业场景应用,建设人工智能开源开放创新平台,集中推出“AI+医疗”“AI+政务”等一批应用场景。

为引领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创“双循环”新格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杨仁全指出,北京将加快发展未来产业,持续加大投入,鼓励长期坚持和大胆探索,进一步完善科研选题机制;统筹全国优势科技创新资源,聚焦部分领域亟待攻关的核心技术问题。

除了制造业与服务业以外,北京科学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伊彤则强调,北京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供给不足,原始创新成果和集成创新成果均较为缺乏。她建议,北京要积极推进数字技术、5G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集成创新,注重其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业态创新。

标签:

资讯播报
24小时热点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