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企网
培养复合型人才 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发布日期: 2020-07-08 10:49:38 来源: 工人日报

目前,很多企业里工人通道的顶端是高级技师,横向比较和高级工程师的地位差不多,但待遇上却要差很多。许多工人只能评技师,评不了工程师,也转不了管理岗位,身份固化影响了生产服务岗位人员学技术、搞创新的积极性。如何让职工发明家“有里有面儿、名利双收”,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辽宁省一些大型企业进行了打破职工身份界限的探索和实践,即工人可考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可考技能职业资格。不过,目前试点“双师制”的多是大型企业,很多中小型企业对推动技能人才参评专业技术职称并不积极。为此,专家呼吁,中小企业应当转变观念,建立人才评价管理长效机制,同时兑现福利待遇。这样才能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13年实现革新436项,获批专利14项,被鞍钢命名先进操作法7项,研发出鞍钢专有技术15项,累计为企业创效9000多万元……激发刘铁创新热情的是鞍钢集团实行的“双师制”,待遇得以落实,上升通道得以打通。除了钳工技师这一身份,鞍钢股份有限公司炼钢总厂三分厂连检三作业区精炼点检班班长刘铁还有另一重身份——工程师。

然而,实际中,像刘铁这样享受“双师”待遇的一线职工还不多。

目前,很多企业里工人通道的顶端是高级技师,横向比较和高级工程师的地位差不多,但待遇上却要差很多。由于工人身份,许多工人只能评技师,评不了工程师,也转不了管理岗位,这降低了许多工人创新的热情。如何让职工发明家“有里有面儿、名利双收”,成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与高级工程师月薪相差7000元,创新动力在哪里?

同样有13年工龄,黄俊却对刘铁羡慕不已。黄俊是沈阳一家汽车服务公司的汽车维修高级技师。刚进企业时,他跟老师傅学技能,由于勤奋肯吃苦,厂里举办各类技能竞赛,他的名次从没出过前五名。2015年,他成了厂里最年轻的高级技师,月薪升到了8000元。这几年,他的革新、专利明显见少。原因是工资到了上限,晋升管理岗无望,没有了创新动力。如今,比他晚进厂8年、评上工程师的大学生月薪都达到8000元,而高级工程师的月薪达1.5万元。

这一状况,在今后可能会有所缓解。

为打破职工身份固化限制,2018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出台《关于在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的意见》,明确支持工程技术领域高技能人才参评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参加职业技能评价。

鞍钢集团率先试点,2019年3月,《鞍钢集团有限公司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出台,拓展职称评审人员范围,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获得技师资格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3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工程师;获得高级技师资格后从事技术技能工作满4年,可申报评审相应专业高级工程师。政策一出,立即引来612名生产服务岗位人员报考专业技术职称。

黄俊告诉记者,目前试点“双师制”的多是大型企业。主要是该类企业本身具有完善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比如,鞍钢集团有限公司也是辽宁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企业。“一些大企业自己就能评价技能人才,也会帮着一线职工晋升。而像我们这样的中小型企业不太注重技能人才培养,更不会积极推动技能人才参评专业技术职称。”黄俊说。

藩篱破除了,待遇还要跟得上

在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鞍钢股份冷轧厂检修车间点检员、首席技师李超告诉记者,近十几年来,生产服务岗位人员尤其是该岗位的青年人不愿意学技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身份固化造成的。生产服务岗位人员社会地位不高,收入又低,而这个身份从入厂几乎一直伴随到他退休。身份固化,影响了生产服务岗位人员学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鞍钢这一改革,破除了职工身份基本固化藩篱,激发起普通职工,尤其是生产服务岗位人员积极上进的热情。

今年44岁的鞍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东鞍山分公司维修电工、高级技师马志刚去年7月申报的是电气自动化工程师,顺利通过。“首先认可了我的能力,还多了一条上升通道,让我更有奔头,如今我也愿意积极主动地研究解决一些技术问题。”马志刚说。

晋升空间更广了,随之而来的是待遇跟得上。

5月28日,刘铁被评为第二批9名“鞍钢工匠”之一,将享受厂级副职待遇,还有像刘铁这样的一线职工可享受“工程师”待遇。

藩篱逐渐破除,“评而不聘”则成了接下来的拦路虎。“工人可以参评‘工程师’”,文件一出,黄俊就找过企业的人事部门,经理拿出《公司内部职称评聘管理办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获得任职资格后才具备被聘为相应技术管理人员的条件,各职称等级采用择优选聘的方式。

“也就是即便个人参评成功,企业不聘用,我的待遇还是升不上去,而且晋升管理岗还是没啥希望。”黄俊失望地说。

培养复合型人才,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一线管理工作特别需要复合型人才,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动手能力。而这种复合型人才往往创新成果也是最多。”李超说。他在2014年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他向记者讲述自己的成长经历:1989年他到鞍钢冷轧厂检修车间当了一名维修钳工,后担任设备维护保障的点检员。因为干活善于动脑子,技术进步很快,由单位特批参评专业技术职称。于是,他先获评助理工程师,2018年评为工程师。然而,这个政策只给少数工人技术尖子,没有形成制度。李超说,“如今,‘双师制’让更多的一线职工可以像我一样大展身手。”

2018年8月,辽宁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意见》,明确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比如,每两年在一线技术工人中命名奖励100名“辽宁工匠”,重点推荐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并参评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荣誉,同时给予一次性10万元生活补贴,各地区给予相应配套待遇。“辽宁工匠”经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专家评委会评审,可直接获得正高级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

“政府出台的政策为企业打了个好样。给技能人才晋级加薪不是加重企业负担,而是留住了人才,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良方。”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说。他表示,部分中小企业应当转变观念,建立人才评价管理长效机制,同时兑现福利待遇。这样才能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他建议,企业要为高技能人才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和年资(年功)工资制度,合理确定年资起加点和工资级差。试行高技能人才年薪制和股权期权激励,鼓励各类企业设立特聘岗位津贴等,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经济待遇。

记者手记

拓宽职业发展空间,让“青工都爱学技术”

去工厂、工会采访时,时常听到“青年工人不爱学技术”的话题。为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职工身份基本固化,即工人只能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晋升,而大学生毕业入职后,则按助理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晋升,而这种固化的身份往往要伴随一名职工到退休。尤其是工人,社会地位不高,收入不高,而又不能改变,他们怎么能愿意学技术搞创新呢?

辽宁省一些大型企业进行了打破职工身份界限的探索和实践,即工人可考专业技术职称,专业技术人员可考技能职业资格。记者采访了多名考取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职称的高级技师、技师,他们几乎个个都为这项改革感到高兴,多了一条上升通道,他们更有奔头了。

这项改革更给了工人一个强劲的信号:当工人同样有发展、有出息,激发了工人学技术的热情。可以说,这项改革打破了产业工人上升通道窄、待遇相对低等不利于自身发展的瓶颈,给产业工人铺就了上升新通道、搭建了成才新阶梯。而技术人员也将通过技能锤炼,成为既有理论水平又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职业生涯上也同样有了新提升。

记者认为,让职工爱岗敬业的最好办法是拓宽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让他们有干头、有奔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占比是未来人力资源竞争的主战场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为勇于创新的职工打破身份藩篱,提升职工待遇,对产业工人、技术人员的个体发展,对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技术人才的培育和储备,都大有助益。这样的改革踏在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鼓点上,也为我国职工队伍建设和改革提供了新样本。(刘旭)

标签: 复合型人才

资讯播报
24小时热点 24小时热点
精彩推送